2006, 03, 41-44
八千里路云和月后的小巷人家——新写实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及其现代性意义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邮箱(Email):
DOI:
150 | 3 | 4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摘要:
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,新写实以对普通人日常世俗生活的观照与展现,在文坛上树立起自己的文学旗帜。小说刻意去除生活之上的精神面纱,努力还原生活世俗本相的文学追求,虽在当时遭到一定程度的批评,但在现在看来,在20世纪审美现代性被普遍压抑的背景下,从审美现代性的个人性、感性和世俗性的角度,新写实这一向日常生活的描写转向却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性意义。
Abstract:
参考文献
[1]方方.其实都是身边事[J].中篇小说选刊,1990,(3).
[2]A.赫勒.日常生活[M].重庆:重庆出版社,1990.
[3]池莉.写作的意义[A].池莉文集[C].杭州:浙江文艺出版社,1995.
[4]池莉.我写《烦恼人生》[J].小说选刊,1988,(2).
[5]刘震云.新写实作家、评论家谈新写实[J].小说评论,1991,(3).
[6]刘震云.磨损与丧失[J].中篇小说选刊,1991,(2).
[7]方方.我眼中的风景[J].中篇小说选刊,1991,(2).
[8]余华.活着.前言[A].余华作品集[C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5.
[9]刘小枫.现代性绪论[M].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,1998.
[10]唐小兵.蝶魂花影惜分飞[A].王晓明.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(第1卷)[C].上海:东方出版社,1997.
基本信息:
DOI:
中图分类号:I207.42
引用信息:
[1]余玲.八千里路云和月后的小巷人家——新写实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及其现代性意义[J].乐山师范学院学报,2006(03):41-44.
基金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