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1 | 4 | 14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<正> 关于苏轼的政治诗,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明确的见解。例如:王水照先生在《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》一文中指出:“现存苏轼诗约二千七百多首,社会政治诗比重并不大,但仍是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,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生活的态度和观点。这是评价苏诗思想意义的带有决定性的方面。”吴鹭山、夏承焘、萧湄三位先生在
Abstract:④ 宋神宗熙宁六年(公元1073牟)在杭州作。苏轼《上文侍中论榷盐书》云:“私贩法重,而官盐贵,则民之贫而懦者,或不食盐。往在浙中,见山谷之人,有数月食无盐者。”据此可证,诗中所云确系事实。
⑤ 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。苏轼自注:湖州道中作。此二句是讥刺官府捐税繁重,刑罚残酷,使得画(义同(画刂))鱼的人越来越少。
⑥ 宋神宗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在黄州作。陈季常,号方山子,四川眉山人,时隐居于黄州之岐亭山。
⑦ 与上首为同时之作。
⑧ 宋神宗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在杭州作。“龚黄满朝人更苦”句中的龚、黄,系指汉代的龚遂、黄霸。两人都曾任太宁,以 民著称。此处用的是反语。
⑨ 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在黄州作。末句中的“桑大夫”,系指汉代桑弘羊,他曾在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。此代指现实社会中横征暴敛、巧取豪夺的官吏。
⑩ 宋哲宗绍圣二年(公元1095年)在惠州作。
(11) 宋仁宗嘉祐四年(公元1059年),苏轼由眉赴京应试,船过四川丰都后作。题目有省略。
(12) 时间同上首,系经三峡时作。
(13) 宋仁宗嘉祐七年(公元1062年)在凤翔作。
(14) 宋仁宗嘉祐八年(公元1063年)在凤翔作。
(15) 宋神宗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在杭州作。
(16) 宋仁宗嘉祐五年(公元1060年),苏轼由眉赴京途中,过许州时作。
(17) 宋哲宗元祐四年(公元1089年),任杭州知州时作。
(18) 摘自《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》,见注① 。
(19) 摘自《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》。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,任密州知州时作。
(20) 摘自《庆源宣义王丈求红绳》(题目有省略)。宋哲宗元祜三年(公元1088年)在汴京作。
(21) 摘自《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》。宋神宗熙宁九年(公元1076年),任密州知州时作。
(22) 摘自《屈原塔》。宋仁宗嘉祜四年(公元1059年),苏轼由眉赴京途中,经四川忠县时作。
(23) 摘自《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》之一。宋仁宗嘉祜七年(公元1062年)在凤翔作。此二句表现了苏轼希望出使外国,立功边疆的愿望。
(24) 摘自《九月二十日微雪,怀子由弟二首》之二。见上注。
(25) 摘自《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》之二。宋神宗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苏轼出任杭州通判。此诗是由京赴杭途中,过陈州时作。
(26) 摘自《祭常山回小猎》。宋神宗熙宁八年(公元1075年)在密州作。句中“西凉簿”系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。据《晋书·张重华传》记载:张重华据西凉,以主簿谢艾为将军,进军临河,攻麻秋。艾冠白(巾臽)踞胡床指麾,大败之。艾本书生,也善于用兵,故苏轼以之自此。
(27) 摘自《望湖亭》。宋哲宗绍圣元年(公元1094年),苏轼于赴惠州贬所途中,过南康时作。
(28) 摘自《次韵韶倬李通直二首》之一。宋哲宗元符三年(公元1100年),苏轼遇赦北归,途经韶州时作。“枫宸”,谓天子之宫廷。
(30) 宋英宗治平元年(公元1064年)}在凤翔作。
基本信息:
DOI:
中图分类号:
引用信息:
[1]毛永龄.也谈苏轼政治诗[J].乐山师专学报(社会科学版),1988(02):61-67.
基金信息: